熙宁五年(1072年)秋天,大文豪苏轼写了一首题为《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的诗,把当权的新派官僚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业绩”活画了出来:

居官不任事,萧散羡长卿。胡不归去来,留滞愧渊明。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薨薨晓鼓动,万指罗沟坑。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缨。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下马荒堤上,四顾但湖泓。线路不容足,又与牛羊争。归田虽贱辱,岂识泥中行?寄语故山友,慎毋厌藜羹(指粗劣的食物)。

Caution

此诗后成为苏轼 “乌台诗案” 讥刺熙宁新法的一条罪证,他在被提审时供称,“轼为是时卢秉提举盐事,擘画开运盐河,差夫千余人,轼于大雨中部役。其河只为般盐,既非农事而役农民,秋田未了,有妨农事,又其河中间,有涌沙数里,轼宣言开得不便,自叹泥中劳苦,羡司马长卿,居官而不任事,又愧陶渊明,不早弃官归去也。农事未休,而役夫千余人,故云“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又言百姓劳苦不意,天雨又助官政劳民,转致百姓疲弊,役人在泥中,辛苦无异鸭与猪,又言轼亦在泥中,与牛羊争路而行,若归田,岂至此哉!故云寄语故山友,慎不可厌藜羹而思仕宦,以讥讽朝廷开运盐河不当,又妨农事也。

其中“秋田未了,有妨农事”,“又其河中间,有涌沙数里”不宜开河,“非农事而役农民”、“役人在泥中,辛苦无异鸭与猪”等语,恰恰旁证了盐官强令在汤村一带开运盐河,实有悖于天时地利,是一种违反客观规律的蛮干,用今天的流行话讲,就是“瞎折腾”。

上了点年纪的人读到此诗,可能一下子会联想起57、58年间全国各地大办水利时的荒唐情形,征调千万劳力,导致农田荒芜,寒冬酷暑日夜奋战,“白天红旗如潮,晚上火把如海”,而这场水利大跃进中建设的相当多的水利工程,有的没有考虑当时的科技和经济能力,有的缺乏科学的勘探和设计,结果半途而废,既劳民伤财,又破坏了生态环境。

还有大炼钢铁,诗人田汉“枝干横斜叶半黄, 漳州炉焰对斜阳。炼钢何惜相思树, 一寸相思一寸钢。”的优美意象背后,留下了多少濯濯童山和废铜烂铁。

大办水利,大炼钢铁还只是那个折腾年代的冰山一角,其他还有三反五反、大跃进、反右倾、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诚如学者丁学良所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前一半历数下来是一波接一波的政治运动,实际上就是一部折腾史。折腾得民生凋敝,人心涣散,哪里还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促发展”。

往事已矣,那种反复折腾、人人自危的政治运动在越来越开放的当今中国,是不可能卷土重来了,但是在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折腾远没有绝迹,譬如重复建设,盲目投资,政绩工程,朝令夕改,文山会海仍然比比皆是,这种现实背景下提出“不折腾”,正体现了第四代领导人深邃的政治眼光。

所谓“折腾”,从官僚层级上看可分为上折腾和下折腾。上折腾就是领导折腾,部分领导或浪漫情怀有余而科学素养不足,或政绩观不正患有GDP崇拜症,因此忽视科学规律,用长官意志代替缜密的科学分析与研究,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急功近利,大干快上,结果适得其反。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下属官员为求领导赏识提拔,往往曲意逢迎、变本加厉,见风就是雨花样层出不穷,搞得民众不胜其烦。

如何才能不折腾?首先要提高领导干部科学素养,讲究科学决策。只有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系统思维的能力,才能有效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使得决策依据更加全面可靠,决策本身更贴合实际具可操作性。

其次,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各级干部只要心里真正装着人民,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过多着眼于个人的仕途宦进、名誉金钱,就比较容易做到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不作秀不折腾,照科学规律办事,用科学手段办事,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

第三,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革除各种形式主义。愚见以为求真务实说白了就是循真理,说真话,办实事,不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在于开了多少次大会,编了多少期学习简报,写了多少心得体会,进行了多少次检查评比,那种仅仅是开开大会,做做报告,喊喊口号,搞搞档案的做法,搞形式主义的人,不是在抓落实、求实效上下功夫,而是满足于频开会、勤发文、提要求,诸如统一笔记格式,搞简报评比,每人写多少篇心得体会等等,却不知此举与当年大跃进时搞诗歌运动至于火车上每名乘客都必须交诗一首相去几许?这些做法就是在折腾,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相背离的。

我们要胸怀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抱负,勇于向“假大空”说不,向“瞎折腾”说不,切实抓好“为了人民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努力践行,提高效率,多解决些实际问题,少些冠冕口号和表面文章,这样才算真正懂得了不折腾,领会了这一“科学发展观”的真谛。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